2)第162章 崇祯的套路,你跟不上节奏(第…_重生明朝做暴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钱的官员也给逼反了。

  从某种方面来说,这也做到了人性化管理了,不是无良老板压制员工。

  而且,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将官员的收入制度化、规范化。

  为何这么说?

  这就牵扯到明朝贪钱除了薪资低以外的第二条原因了:灰色收入地带太多。

  例如老百姓交税,以前缴纳粮食或者银子,在运输中都会有损耗,那么这部分损耗必须老百姓来承担。

  张三的税本来是要叫1两,因为有损耗,随意必须交两,其中的两官方叫法叫做“耗羡”。

  那么这个两是谁定的呢?

  朝廷定个概念出来,具体数额还是由当地官员来定。

  只要这个权力交给了官员,这就是一个肥差了。

  例如王五是扬州知府,借口说最近半年老下雨,耗羡会很多,所以定了个两的耗羡,交1两银子的老百姓现在要交两了。

  其实最后耗羡可能只有两,还有两就到知府口袋里,整个扬州府交税的人如果有300万,这个耗羡的数额可能就会90万两。

  如此大的一笔钱,就这样到了地方官员口袋里。

  这就是史实!

  所以才有那么一句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知府没有贪污,但却在收税的时候弄了一大笔钱。

  这样苦了百姓,国库也没有收上来钱。

  这就是灰色收入,朝廷管不了,因为朝廷的律法文书里没有定义这是贪污。

  灰色收入远远比崇祯将要发下去的赏银多得多。

  所以,崇祯真的是要加钱吗?

  这根本就是要整顿官员的收入,明确下来以后哪些是官员应该拿的,应该拿的就是合法的,应该拿的钱以外的钱,那都是不合法的。

  这是在为整顿贪官污吏做铺垫啊!

  饶是王永光这个老狐狸,也跟不上崇祯的思路。

  他当然根本不是,毕竟崇祯是穿越过来的,后世把明朝的诸多吏治弊病都给解决了,崇祯参考的就是后世的做法。

  “对了,王爱卿,你找朕什么事?”

  “陛下,关于大明日报,臣今日在街头买了一份看过了。”

  “哦,王爱卿也看了大明日报。”

  王永光犹豫了一下道:“陛下,臣还是要斗胆直言。”

  “你但说无妨。”

  “官员们私下都在非议大明日报。”

  崇祯不动声色,他当然知道不少官员在非议。

  大明日报是什么?

  你不要以为它只是一张报纸!

  它是舆论阵地!

  以前的舆论掌握在谁手里?

  读书人!

  例如地方上,那些秀才、官绅,都是舆论的掌控者,皇帝的指令和朝廷的政策信息,基本很难下到农村里。

  读书人说什么,老百姓就信什么。

  但现在不同了,皇帝搞出这么一个大明日报,这是要将朝廷的声音直接下发到民间,将中间的诸多人都给直接越过了。

  这怎么会不让官员们感到恐惧?

  当他们得知大明日报出现了之后,那一瞬间,整张脸都苍白了。

  今日,大明日报刊登的两百名考生的作弊,上面有每一个人的名字,甚至还刊登了礼部侍郎和礼部郎中作弊卖官的丑闻。

  官员的丑事公然暴露在老百姓的眼前,这简直比锦衣卫和东厂还可怕。

  更可怕的是,万一老百姓去大明日报报社举报某位官员贪污,怎么办?

  。

  请收藏:https://m.56e.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