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九十八章 尽人事,听天命(求订阅!)_水浒逐鹿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队的战斗力低到了没有下线。

  这也是童贯希望和金军夹攻燕京的主要原因。

  童贯对宇文虚中道:“尽人事,听天命吧。”

  宇文虚中则觉得自己既然担任行军参谋官,就要在其位谋其政,就要尽职尽责。

  于是,宇文虚中连夜写出一篇《论收复燕山之利害》的奏章:

  今遵奉睿算,欲尽复燕山或使纳土,临以大兵,假以岁月,固亦可致,但天生夷狄,不可尽灭,知彼知己,当图完全之策……(内容太多,就不一一说了),总之,宇文虚中的意思其实就是在说,为国家计,须谋永久安逸,而与契丹通好,则是一劳永逸的上上之策。

  王黼看了宇文虚中的奏章之后大怒!

  他认为,宇文虚中是一介书生,不懂政治,也不懂军事,只知道纸上谈兵,刚去河北就开始动摇军心,这样的人怎能当行军参谋官?

  王黼打算向赵佶弹劾宇文虚中,重重处罚宇文虚中。

  不过王黼随后又接到了童贯的来信——童贯在信中替宇文虚中讲情。

  看在童贯的面子上,王黼将宇文虚中的奏章扣下,没有呈报给赵佶,只是将宇文虚中降职为集英殿修撰,让他继续留在宣抚司担任行军参谋官。

  宇文虚中是四川成都人,他兄弟三人,哥哥叫宇文粹中,弟弟叫宇文时中,都在宋朝为官。

  宇文虚中原名其实叫宇文黄中,赵佶给他改名叫宇文虚中——赵佶似乎有给人改名的嗜好,给种师道改过名,也给王黼也改过名。

  其实,李衍也有这个毛病。

  宇文虚中并没有因为降官而退缩,他继续撰写一些分析北伐的奏章,先后又“建十一策,上十二议”,不过皆被童贯压下,没有上报。

  童贯这么做,其实是在保护宇文虚中。

  童贯很喜欢宇文虚中(此后几年间,宇文虚中一直跟随在童贯身边,担任参谋官,直到童贯从太原狼狈逃回京师那一年),所以才一直护着宇文虚中,否则宇文虚中早就步宋昭的后尘被一心想收复燕京的赵佶和王黼流放了。

  宇文虚中关于北伐的一系列质疑、对策和建议,都被童贯扣押在宣抚司,因此,无论是对于朝廷,还是对于北伐军将领,似乎都没产生甚么影响。

  这天,北伐军都统制刘延庆离开古城北上,来到白沟河观察敌情。

  只见河对岸辽国很安静,只是偶尔能见到辽军哨兵来回走动。

  刘延庆初步判断,辽军主力已经后撤,他打算派兵过河试探一下。

  第二天黎明时分,刘延庆派遣郑建雄、李绍等将领,趁着河上有浓雾弥漫作掩护,领兵渡河,将驻守在桥头堡里的数十名辽兵一举俘获。

  经审问,刘延庆才知道,由于连续几个月白沟河界没有警情,辽军的主力的确已经后撤,只留下一小部分兵力驻扎在新城。

  刘延庆对此很高兴,

  请收藏:https://m.56e.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