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三十八章 大经筵_明天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身深衣缓缓而来。行礼之后。朱祁镇起身向吴与弼躬身一礼,然后吴与弼就开始讲他的理学外王之道。

  他围绕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纲,诠释理学精义,他将这十七个字,分为两个层次。

  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是一个层次。

  是在个人的修养层面,几乎对朱子的精义没有什么改动,唯独多了吴与弼个人的一些感悟而已。

  格物致知治国平天下是另外一个层次。

  吴与弼与王阳明一样,在格物致知上与朱子不同,将贝琳的种种研究,列入格物致知之道,并加上很多致用之道,从而知天理治国之道。

  朱祁镇听了也不由暗暗称赞。

  这一套体系,最少朱祁镇看来,体系完整,层次分明,是很有说服力的。

  只要有这一套体系,朱祁镇用起来就能省了很多心思。

  只是吴与弼洋洋洒洒数万字讲完之后,事情却并没有完。

  立即有人向朱祁镇请示之后,出来辩难。

  刚刚开始的时候,朱祁镇还能听懂说的是什么?比如说贝琳这种格物致知到底是如何治理天下的?

  圣君之道在吴与弼的体系在什么位置?

  等等。

  但是很快就变得形而上的地步。

  比如气理之争,这个问题,在宋代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论题,在这个时候重提出来。

  但是吴与弼丝毫不惧,将所有人都驳了回去。颇有舌战群儒的气质,吴与弼几十年儒学功底,绝非是假的,各种学说信手捻来。在座各位也都是科举出身,一等一的人物,但是在吴与弼的面前都败下阵来。

  只是朱祁镇一直没有说话,他却看出了吴与弼这一套理论的破绽之处。

  当然了,不是朱祁镇在儒学上的造诣胜过这些大臣,而是他学习的一套体系与儒学体系是根本不同的。

  一个思想理论,到了朱祁镇手中,他首先要想到的是,这个理论是唯心的,还是唯物。

  几乎现代教育,都是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各种哲学理论的。

  朱祁镇细细一想。立即明白一个问题。

  吴与弼这两个层次,看似相辅相成,但是本身是割裂的。

  为什么?

  正心诚意修身齐家,其中很多想法都是唯心的。而在格物致知,或者这种科学研究,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理性。

  这个理性,就是舶来词。

  这种理性,理性是基于现有的理论,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到确定的结果。这种态度必须是唯物的。

  这两者之间,根本是背道而驰。

  而今吴与弼强行将两者捏合在一起,或许一时半会不会出什么问题,将来却一定会出问题的。

  学问之上,一字之别,就是两个天地,更何况两者之间,有如此大的鸿沟。

  这就是刘定之感到不对,却说不来的地方。

  只是朱祁镇不是大儒,也不想做学问。作为政治家,他不在乎,吴与

  请收藏:https://m.56e.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