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十八章 五世说_明天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得,这是用了夸张的手法,但是实际上,这是最写实的白描。

  朱祁镇目光扫过很多人。

  这是他想竖立的大明治国思想,也就是而今的五世说。

  但是能不能在这里立得住阵脚。却是一个问题。

  吴与弼此刻陷入沉吟之中,他如何能看不到,丘浚与王恕所言,不过是一内一外,彼此是一个体系之中的。

  吴与弼暗道:“这是公羊派的。”

  公羊派乃是儒家各派之中,最激进的一派,当初王莽篡汉,公羊一派其实也是出了大力了,这直接导致了公羊一派的衰落。

  吴与弼对这个学说感觉并不大舒服。

  原因,这与理学根本不是一个路子。

  真要细细说,理学是内圣而外王,五世说是外王而内圣。

  内圣就是内在的道德修养,外王就是治行,实在的作为。

  儒家本来就强调内圣而外王,内有仁心,才能行仁政。这是一个前后的过程。在理学之中更是如此。

  格物致知诚心正意,这都是内圣,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都是外王。

  从这个逻辑来理解,就明白,为什么儒家治国第一看重的是教化,因为儒家认为,只有一个人称为一个好人,他才能做好事。

  这个逻辑,依旧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人,很多时候,人们评价一些人一些事,依旧要从他是不是一个好人这个角度来理解。

  而今所谓的五世说,从根本上,是让百姓处于衣食无忧的处境之中,然后再追求他们的道德水平,岂不是外王而内圣。

  不要小看,这前后差别。

  在儒家之中,完全是两个天地。

  吴与弼虽然圆滑而今却也先起身说话了。

  只是有人比吴与弼更早一步。不是别人,乃是薛瑄。

  不过,薛瑄说的不是这个问题,而是上古之治的问题。薛瑄说道:“欲求大同之治,必求之三王五帝之治,欲求三王五帝之心,而不是求之外物,上古亦有天灾,然百姓无怨,而今天下之事,不在于百姓足与不足,而在人心之不足,不在于,田地之广,而在于人心之不治,臣以为陛下必大兴教化,使民知理守礼,则-民足以治,大同之世亦可得之。”

  “而陛下之所为,却是南辕北辙,欲求大同之治,岂可得乎?”

  三王五帝,就是尧舜禹三王,五帝的说法就多了。这里就不说了。

  朱祁镇心中目光扫过全场,他也看出很多大臣是赞同这一点的。

  教化百姓,从来是儒家大臣第一要务,谁治理国家治理地方的第一办法。

  而朱祁镇提出的理论,却是一系列解决饥寒问题,解决生计问题,这些与教化并没有什么关系。

  倒不是说,这些大臣都是何不食肉糜之辈。而是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虽然在朱祁镇看来,几乎每年冬天北京街头都要饿死几个乃是几十个,多的时候上百个饿殍,这样的事情,虽然

  请收藏:https://m.56e.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