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714章 备战_争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么杨峥只能出手强行把它按下去,打断它的上升势头!

  “陛下既然要大兴整兵备战,臣建议将五曹升为五部,增强其职权,配合陛下行事!”鲁芝睁开眼道。

  五曹者,吏部尚书、五兵尚书、田曹尚书、度支尚书、左民尚书。

  是三省六部的雏形。

  其实自东汉以来,华夏的雄主名臣们就已经在不断改革官制,以适应天下形势。

  丞相、大司马、大将军权力过重,若所托非人,就会大权旁落。

  “伯父试言之!”杨峥兴趣大起。

  秦承魏制,魏承汉制。

  很多部门权力重叠,造成行政效率缓慢,例如度支尚书掌管全国的收入和支出,却跟左民尚书、田曹尚书的权力有很多重叠之处。

  吏部尚书跟五兵尚书又有很多职权重叠。

  五兵是指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

  但秦国只有中兵、府兵、义从。

  地方州郡兵属府兵。

  该改的地方太多了。

  以前摸着曹魏、司马家过河,现在要走自己的道路了。

  很可能鲁芝一直在酝酿此事,今日才说出来。

  “五兵尚书改为兵部,田曹尚书、左民尚书合为户部,吏部、度支不变,增设工部。”鲁芝浸淫官场几十年,自然熟知各种弊病。

  不过在这方面,杨峥更有发言权,“伯父所言甚妙,朕建议田曹、左民、度支合并为户部,吏部、兵部、户部、工部,再增设刑部、礼部!”

  至于三省,早就有了,中书监就是中书省,尚书省沿袭汉代以来的尚书台。

  门下省名为侍中寺。

  王允改宦官机制,革除十常侍之弊,增设侍中,以国中才俊充任之,随侍皇帝左右。

  魏晋本质上奉行的是侍中政治,皇帝左右侍从参与的谋议和谏诤国家大事。

  侍中从汉代皇帝身边的顾问转为实权,直接影响国家的运行。

  包括大将军、大司马其实都是围绕在皇帝身边的高级侍中而已。

  皇帝信任谁,谁的职权就会无限放大。

  本质上是人制,而非制度。

  五曹的地位更为低下,职权各种重叠。

  所以三省六部也是历史的一个大潮流。

  听完杨峥的建议,鲁芝眼神一亮,“陛下天授神机,臣不如也!”

  “此制甚妙,各部各行其事,不再互相推诿、掣肘。”卫瓘赞许道。

  三省六部差不多是古代官制的范本,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秦国行均田制、府兵制,总要有配套的框架不是?

  有了六部,大将军、大司马、丞相这个级别的重臣就可以取消了。

  这时代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平衡皇权和臣权。

  臣权太大,必然会压制皇权。

  但皇权太大,也不是什么好事。

  孙皓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最好的制度是互相影响,互相牵制,即便皇帝水平一般,国家也能良好的运行下去,而不是被权臣架空……

  魏晋一直到南北朝,兴起的权臣一波又一波,根源就是官制的缺陷。

  直到隋文帝设立三省六部,华夏才趋于稳定。

  杨峥本来想顺手把三省也推出来,不过转念一想,三省互相牵制互相掣肘,虽利于平衡,但不利于即将开始的统一大战。

  还是等天下一统,再考虑此事。

  改建六部本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各部的交接、人员任用、适应等等,都需要时间。

  杨峥还要看看六部适不适应秦国的水土。

  随便一个小细节出现问题,就是全国性的人祸。

  请收藏:https://m.56e.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