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934章 通道_争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充人口,大秦需要他们增强国力。

  其三,如果将他们拒之门外,他们会抱团,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类似匈奴、突厥式的新草原帝国。

  这几年羌氐鲜卑匈奴出身的士人越来越多,也说明他们正在深度汉化。

  儒家在这方面的能力也很强大。

  总之,这十万秦民迁徙到大宛,为中亚注入一股强大的力量。

  杨峥想要的不只是征服,还要弘扬华夏文明,让它走出去,骄傲的站在所有族群面前,让其他族群看看孰优孰劣。

  打铁还需自身硬。

  一个民、族的强大,不仅是武力上的,文化上也要跟进。

  这些年中原涌现了一大批文人,诗词歌赋,名震一时。

  其中佼佼者,有嵇康为首的竹林六贤,还有后期之秀的左思、陆机、潘岳、张协等。

  一扫魏晋时期的消极萎靡之态,文辞华丽又不失慷慨豪迈。

  声名最噪者,正是陆机和潘岳,号称潘江陆海,意为其文采如大江大海。

  两人在大秦文坛上引领了一个新的风潮,被成为“泰兴新风”。

  潘岳正是历史上的潘安,是大秦首屈一指的美男子,每次在大兴城中出现,妇人投瓜果满车而归,与夏侯威之孙夏侯湛被时人称之为“连璧”。

  大兴每月都会有诗会,一帮骚人墨客穿着新衣精心打扮,引来无数百姓观望。

  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名气,为入仕做准备。

  当然,百姓对诗词不感兴趣,对颜值高的帅哥更感兴趣。

  这让杨峥有些无奈,从古至今,帅哥靓女总是要引人注目一些。

  保守一些的朝廷大佬几次请求制止这股歪风邪气,杨峥觉得没必要管的太严,民间充满活力是好事,只需加以引导即可。

  自从太学重启墨家学说之后,儒家显然受到了刺激,变得更有进取心。

  为了证明自己的优越性,受大秦的开拓精神影响,也开始向外扩张,尤其是西域,一块新的文化高地,他们热衷于建造孔庙,设立私塾。

  有教无类,最早便是孔子提出的。

  儒家内在信心就是仁义道德,四书五经正好安抚四方蛮夷们未“开化”的心。

  科举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朝廷每年招收的名额就那么多,很多在中原落第的儒生一咬牙,在宣义司登个记,领个宣义掾的官衔,一头扎入西域、高原、辽东、南疆等地

  稍微努努力,就能混个一官半职,几年之后做出政绩,中原会优先升迁,调入内地为官。

  这为寒门庶族打开了另一条通道。

  虽然开了科举,但士族豪强子弟自幼读书习武,还有家中长辈的言传身教,朝廷的动向和心思他们了如指掌,往往能猜中朝廷取仕的内在逻辑,科举的优先权依旧掌握在他们手中。

  寒门庶族子弟一半的心思要用在生存上,科举不仅需要苦读,还要一定的眼界,这方面寒门子弟自然落入下乘。

  边地苦寒,士族子弟不太看的上,宁愿在内地熬着、卷着。

  而其实越是苦寒的地方,越是锻炼人。

  寒门庶族子弟去了,能飞快成长,也容易出政绩,被上面看到。

  杨峥是力所能及的让所有底层有志之士都有向上的通道。

  绝对的公平做不到,至少要相对公平。

  请收藏:https://m.56e.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