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五十五章 等待_抗日保安团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有堪用的。别说让他们去守城了,就是当炮灰都不够格,因为会严重拖累日军的行军速度。

  寺内寿一实在看不过眼,便授意大汉奸齐燮元创办了数所军校,打算以此重新组建“可信赖的皇协军”。在日军看来,一支正规军队,它的基本干部必须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也正因为如此,日军早期对八路不甚重视,蔑称为“毛猴子”,直到百团大战之后才改变看法。

  再说说齐燮元,这厮是北洋余孽,早年当军阀时没少戕害百姓,七七事变之后又投靠日本当了汉奸。在日军的帮助下,齐燮元于38年8月先后在北平的通县、清河办起了了军官学校、军官训练队、军士教导团和译务训练班等,为建军培养军官。

  军官训练队,招募国民党军队失散的旧军官,培养连以上军官。军士教导团,招考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青年,培养中士班长。译务训练,招考懂点日语的青年,培养日语翻译。此外还有培养汽车兵的驾校和培养宪兵的法务学校,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郑胡子从冯锟那里了解到军校的情况以后是眼馋不已,羡慕得直流口水。冀中军校虽然有不少领先于时代的战术思想,但限于各方面条件,整体上还是非常落后,更让郑卫国着急的是学校规模太小,短时间很难培养出足够的军官。

  冯锟到根据地送“赎金”的时候和郑胡子秘密见了一面,得知这些情况之后就建议说:“既然冀中军校一时满足不了需要,何不派人去通州军校学习呢?”

  郑卫国对这个借鸡生蛋的想法也很感兴趣,但担心计龗划不容易成功,犹豫道:“日伪当局肯定会审查,想混进去只怕不太容易吧?”

  冯锟笑道:“容易得很,认得几十个大字的就行,只要不是缺胳膊少腿保证有一个算一个。”

  原来,由于汉奸名声不好听,报考这些军校的人很少。齐燮元只好从生员待遇上做文章,用高福利来吸引华北青年。据资料记载,在校的膳食、服装、书籍、文具均由公家供给,伙食也不错,每周五还有二两肉的加餐。别小看这二两肉,当时地主也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买二两肉包饺子吃。

  服装除发给训练用的布军服一套以外,还发呢子军服一套,皮鞋一双,作为外出使用。除吃用外每月还发津贴6元(第五期发到8元,第七期发28元,但当时已经通货膨胀了),家庭困难的学生还可以另发路费10元。按当时的物价,三口之家在京津地区一年20-30元就可以维持较体面的生活了,而呢制服和皮鞋更是一般家庭所没有的高档货。

  从以上待遇就可以看出日伪当局确实是花血本来建军校的,撇开正义是非不谈。这些军校的设置非常先进,教学也非常合理。国共双方当时创

  请收藏:https://m.56e.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